~東港迎王平安祭典~
是每三年一科的盛事,
身為東港人的女兒,
值得驕傲!
這是我對故鄉的情懷及感念,
我們~
真的為文化的傳承而感到榮幸。
(這二張照片↑↓出自三立新聞網)
迎王盛事,
是在地的默契,
不管再遠的遊子或是就近的鄉親,
都會抽空回家鄉探望,
這就是精神所在。
從我們的祖先開始,
也就是我有記憶以來,
都知道迎王盛事,
小時候跟隨父母回鄉拜拜,
嫁為人妻後,
也帶著老公和小孩回家鄉共襄盛舉。
三個年頭又三個年頭......
老公和孩子也見識過3次的迎王。
這之中,
有著記憶的成長,
更有著歲月的伴隨,
讓每一次的映象加深又加深,
這是人生的體會。
也許是我們家族的榮幸,
一直在廟裡擔任內書職責,
為神明服務,
更為鄉民們祈福。
是的,
這就是我弟。
每一科,
他都回鄉幫忙,
樂不可支。
下班後,
我也會下鄉去看熱鬧,
真的非常熱鬧喔!
~王船~
也是重頭戲,
承載王爺回天庭的信念,
也承載人民的期望和安樂。
望著孩子的背影,
讓我感念一代一代傳承的重要,
四年前我爺爺還在世,
他總是寄託於王爺的信念下,
遇到如意或是不如意的事,
都會到王爺面前上香,
東港早期是東津。
東津名號探源文:蘇嘉賓
明鄭開臺之初,即為臺灣墾拓之開始、漸次,台南府、鹿港、艋舺三地,分別得助於政治經濟活動而鼎盛全臺;所謂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之稱譽,轟傳遐邇,足見繁蔚之一般。之後,鄭氏內降、對岸閩粵兩省移民來臺者日漸增多,故凡港灣之地,民咸競相趨之、淡水與東港皆為港口津戶,一時舳艫輻輳,人聲鼎沸,儼然大鎮狀貌。自此,水路交通,以鹿港、淡水、東港各據一方,是為華洋百貨吞吐門戶,全臺經濟形勢乃成鼎足而三之局面。
諺謂:「地靈人傑」,東港即是鍾靈毓秀,文化脈動自必蓬勃昌明。風頌、詩詞,題匾弄墨、切義求雅傳統屬文人雅士之脾性。如題字貺贈,落款處亦以與眾不同,傳神雅緻為風尚。是乃取東港之「東」,示有所專指,而彰地方名首。次第東港之「港」易之為「津」者,可從其字義,窺知理絡所在。按東港地處海口,在水之涯,「水涯」即為水之邊際,依據文字釋義,「津」者水涯,另義,津「要」也,以此觀之,易「港」為「津」之意,一則可以望文生義,而知「地」之形貌,在則兼謂「東港乃津要重鎮」也。如此一字變易,不惟切當而雅緻,以昔日東港執南臺經濟牛耳言之,亦無過褒之處,故此東港之所以雅稱為「東津」,固是地有鍾毓,亦是拜文墨之賜,可以斷言。
回鄉探望,
心中踏實。
上一柱清香,
祈求闔家平安。
三年後,
依然盛事迎合。